自由時報記者林嘉琪、劉力仁、曾鴻儒/調查報導〕樹木可涵養土壤,面臨山坡地崩塌,官方第一思考就是「造林」!從官方資料統計,台灣光復後一九四六年至二○○八年,政府造林超過一百一十五萬公頃,花了上百億獎勵金,造林面積不可謂不大,但是台灣山坡地仍可見處處崩坍情形,為什麼?

學者直指,官方錯誤造林,反而對生態造成威脅。

阿里山二萬坪山區一眼望去,是整齊畫一的柳杉,前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開門見山就說:「整齊劃一的林相對森林是極大威脅。」

原始森林有各種不同林木,彼此根系深淺不一,在地上可以交相掩蔽,在土壤中根系彼此糾結,所形成的水文調節、保護生態系的能力,是人造林所比不上。

陳玉峰表示:「柳杉根系呈現直徑一公尺餘的地表土圓盤,彼此之間沒有交集盤繞,各自隔離的根盤無法保護土地,單一樹種或同齡種植,一旦進入衰老時期或遇同樣疾病,可能同時死亡。」

台南市社大研究員吳仁邦指出,阿里山上原本珍貴的檜木、扁柏、台灣杉和紅豆杉,早年都被砍光了,官方大舉排排站種植「柳杉」等林木,「常有人形容阿里山是座假森林」。

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,官方造林一直都是經濟林思維,首先是訂定不同樹種的「輪伐期」,樹木到了一定年齡就被砍伐,再來是林農為達官方訂定的存活率標準,領取獎勵金,大量砍伐原生植被,供造林木生長,還有林農「砍大樹、種小樹」,以及樹種單一化等狀況。應將造林預算拿來保護既有森林。

事實上,造林屬於後端的補救措施,道路過度建設及濫墾才是山坡地主要殺手,也才是前端的預防做法。

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表示,台灣山區道路密集度太高,學界曾經研究,開道路會使山坡地坍塌面積增加五至二十五倍。

自然還給自然 調養生息

林長茂感嘆,在缺乏基礎資料情況之下,貿然造林常常失敗,不如學習中橫的上谷關至德基路段在九二一之後「封山」,「把自然的還給自然」,讓山林調養生息。

不過,台大森林系退休教授郭幸榮卻反對封山,他認為有計畫的造林,在適當區域種植適當數量的樹木,’讓每棵樹能充分成長茁壯,對防止山坡地崩坍,可獲最大效益。

原嘉義林管處處長、新任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則表示,林務局已經見到阿里山大量種植柳杉的危機,對於阿里山二萬坪地區的大片崩塌地,已鋪上稻草撒上樟樹、青剛櫟和楓香等鄉土樹種,計畫重新造林。

林務局造林組長楊駿憲也說,目前造林政策是選擇本土樹種、各樹種混植。譬如在中海拔種植光臘樹、烏心石、台灣櫸,中海拔山區種植肖楠、杉木,讓樹種多元。

郭幸榮表示,造林是專業問題,台灣山坡地常見坍方,主要是道路開闢改變山形,還有不當開發及超限利用,這都是政治問題,學者無能為力。
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731/78/2w0r7.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心嬌順纜蘆宜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