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家正設法滿足人類對食用肉類不斷增加的需求,同時不破壞地球環境。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在實驗室裡培養食用肉。

重點提要

■實驗室製造的肉不但能做為高蛋白食物來源,也能避免大規模畜牧引起的環境和道德爭議。 ■不過,因為科學家很難爭取到相關的研發經費,使得人造肉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。 ■其中一個有潛力的方法是取得牲畜的胚胎幹細胞,大量培養後再誘導轉形成肌肉細胞。 ■不過即使這項研發成功了,仍然有些人質疑大眾是否能接受實驗室生產的人造肉。

對夢想家來說,一頭熱很平常,范艾倫(Willem van Eelen)也不例外。已經87歲的范艾倫有著不平凡的一生,他出生於荷蘭殖民時期的印尼,父親是一名醫生,成立了一間麻瘋病患收容所。范艾倫10幾歲時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,對抗日本人,在戰俘營待了好幾年,日本獄卒視戰俘為奴隸並讓他們挨餓,范艾倫回憶:「如果有流浪狗笨到穿越鐵絲網,戰俘們會撲向牠,支解並生吃。我餓到前胸貼後背,幾乎快死了。」這些經驗讓他一輩子都著迷於食物、營養和生存的科學。

這些執著其實互相有關聯。同盟國解放印尼後,范艾倫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研讀醫學,有位教授向學生示範如何在實驗室培養出一小塊肌肉組織,激勵了范艾倫思考能否不經由畜養及宰殺動物,就能得到食用肉,這樣無論在哪種氣候或環境下,都能像種植穀物一樣,獲得富含蛋白質的肉品。


文章來自: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marticle/url/d/a/110704/77/2uf6n.html?type=new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心嬌順纜蘆宜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